早在明清時代,文人雅士品蟹舉行蟹宴就是文化享受,不僅僅吃螯剔肉,解饞饕食,還要品蟹、飲酒、賞菊、吟詩,人人皆備有一套專用工具,蘇滬杭俗稱“蟹八件”,成為金秋時節(jié)的風流韻事。在眾多蟹的詩歌中,最為著名的要數(shù)曹雪芹的名著《紅樓夢》中的螃蟹詠,最為世人所稱道。其中薛寶釵詩云:“桂靄桐陰坐舉觴,長安涎口盼重陽。眼前道路無經(jīng)緯,皮里春秋空黑黃。酒未敵腥還用菊,性防積冷定順姜。于今落釜成何益,月浦空余禾黍香。”這首詩小題目寓大意義,被認為“食螃蟹的絕唱”,也是螃蟹詠里的壓卷之作。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,最喜歡吃蟹,每次能吃七、八只,也愛畫蟹。
那誰是天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? 魯迅先生曾稱贊:“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,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?”螃蟹形狀可怕,丑陋兇橫,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確實需要勇氣。相傳幾千年前,江湖河泊里有一種雙螯八足,形狀兇惡的甲殼蟲。不僅偷吃稻谷,還會用螯傷人,故稱之為“夾人蟲”。后來,大禹到江南治水,派壯士巴解督工,夾人蟲的侵擾,嚴重妨礙著工程。巴解想出一法,在城邊掘條圍溝,圍溝里灌進沸水。夾人蟲過來,就此紛紛跌入溝里燙死。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,發(fā)出一股引人的鮮美香味。巴解好奇地把甲殼掰開來,一聞香味更濃。便大著膽子咬一口,誰知味道鮮透,比什么東西都好吃,于是被人畏的害蟲一下成了家喻戶曉的美食。大家為了感激敢為天下先的巴解,用解字下面加個蟲字,稱夾人蟲為“蟹”,意思是巴解征服夾人蟲,是天下第一食蟹人。